今年端午節在各地立蛋、擊鼓聲中,以兩項破金氏記錄而自豪;但端午過後,這兩項破記錄又能維持多久?歲月的記憶裡又可以存在多久?都不禁讓人疑惑?
為什麼要破金氏記錄,破了金氏記錄,又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回饋?不容否認的,破金氏記錄這項行動,是傳達一種行銷概念,如果活動不行銷,就不會有人報導與傳播,那政府部門花錢搞活動,效益自然降低。
這次新竹市政府以「新竹設省轄市三十年」作訴求,藉孔夫子「三十而立」論點,在端午節「立蛋」慶祝;新北市政府在新莊知名鼓店「響仁和」為標的,拿職棒加油棒改造出創意鼓,再集合一千兩百卅五人擊鼓來創記錄。
前者把傳統節慶儀式中的單項作宣傳;後者則巔覆傳統搞創意作行銷。毫無疑問,兩項活動都得到媒體關注,達到宣傳效益。
回過頭來,檢視台灣靠「破金氏記錄」的行銷手法,不見得每一項都能「恆久永流傳」,因為金氏記錄的重點,只在乎一個「破」字。所以融入創意,設計他人所不能達到的目標,是近年來「破金氏記錄」的不二法門。
這些年來,台灣人可以集合萬人吹陶笛「創」記錄,也可以設計出最大的太陽餅、肉粽、壽司,甚至集合千人共享、分食臭豆腐,至於是不是美味、衛生,都不是「破」記錄所在意的。
這樣的行銷設計,變成為「破」、為「創」而努力,與國人近廿年來所追求的社區總體營造,出現分道揚鏢跡像,往往活動過後,民眾就「相忘兩不見」。
聯合國近年來倡導非物質文明遺產的保留,尊重地區民眾參與傳統習俗活動的熱度,所以用以「溫度」二字,來衡量民眾參與熱度。愈多人參與,溫度愈高,相反的,低溫度代表容易被人所遺忘。
故「破金氏記錄」可以是行銷的一種手段,但別忘了「民眾參與」的角色安排,才是活動的溫度所在,畢竟民眾的記憶裡,不一定有留存這些破記錄的空間。
留言列表